金库小说 > 穿越小说 > 历史遗忘的角落 >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北慕容
    乱世,既是人命收割机,也是梟雄孵化器。在西晋灭亡至南北朝正式形成这一段乱世內,大江南北梟雄频出、將星如云,但表现最突出、对时局影响最大的只有三个,他们就是北慕容、南桓温、西王猛。

    第一章北慕容

    前文已述,一代战星冉閔陨落,陨落於另一天骄慕容恪之手。

    冉閔败的並不冤,他的对手慕容恪,实在是个划时代的超级精英,德能勤绩廉全面发展,当之无愧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將。

    《十六国第一名將评审表》

    姓名慕容恪性別男出生年月321年

    参加工

    作时间338年籍贯辽寧省锦州市义县职务职称太宰、太原王

    民族鲜卑族(慕容部)

    工作单位前燕联係地址辽寧朝阳龙城

    推荐

    专家

    评语1.桓温:慕容恪尚存,所忧方为大耳。

    2.王猛:慕容玄恭,信奇士也,可谓古之遗爱矣!

    3.崔浩:王猛之经国,苻坚之管仲也;慕容恪之辅少主,慕容暐之霍光也。

    4.王夫之:功成而人免於死,恪可不谓夷中之錚錚者乎!

    5.李鸿章:晋人喜慕容儁之没,岂知慕容恪之更胜。

    附页:

    一、能、勤、绩考核

    1、参加了前燕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,战无不克

    (1)昌黎大战,以二千骑痛击后赵石虎十万眾,前文已述。

    (2)奇袭麻秋、威震高句丽,前文已述。

    (3)横扫宇文部、拔南苏、平扶余,前文已述。

    (4)步骑对决灭冉魏,前文已述。

    (5)后勤战的典范--鲁口之战

    冉閔败於慕容恪后,其子冉操逃亡,投奔镇守鲁口(今河北饶阳)的后赵幽州刺史王午。因后赵已经不复存在,王午於352年7月自称安国王,继续对抗慕容鲜卑的前燕。

    352年8月,前燕国主慕容俊遣慕容恪率军攻打鲁口。

    旧主幼主就是被用来出卖的。面对前燕虎狼之师,王午做了两手准备,一是凭借城池之险抵抗,二是把冉操送於燕军处,希望燕军退军。

    慕容恪收下了冉操这份大礼,又考虑到鲁口城池坚固,深知强攻会增加更大伤亡,下令撤军回中山(今河北定州市)。

    然而,慕容恪就是慕容恪,他撤军与其他人撤军是不一样的,走之前,他干了一件令王午咬牙切齿的事儿。

    他派士兵將鲁口城外的庄稼全给割掉,打包带走了,秸秆都没给王午留一根儿。

    352年10月,慕容恪屯兵於安平,修养生息,囤积粮草(估计是將从鲁口处收割来的庄稼脱粒、打磨、归仓呢),修筑攻城器具,寻找战机再次攻討王午。

    在这期间,有个不知死活的中山籍流寇叫苏林的,在无极起兵,自称天子。慕容恪率军征討,慕容俊派广威將军慕舆根帮助慕容恪,轻松斩掉苏林。

    这个慕舆根可不是等闲之辈,后来差点要了慕容恪的命,这点后敘。

    慕容恪把鲁口城外的庄稼割没了,连秸秆等收了,城內人无粮食、马无草料,最终发生內訌。王午被其部將秦兴干掉,王午的部將吕护又將秦兴砍了脑袋,自称安国王。

    没收庄稼,我要的效果达到了,战机来了!慕容恪当机立断,於354年2月再次发兵围攻鲁口,3月即拿下,吕护败逃往野王(今河南沁阳)。

    354年4月,前燕主慕容俊封慕容恪为大司马(军)、侍中(宫)、大都督(军)、录尚书事(政),太原王。党政军Top1,还有顶级职称。

    (6)围困战的典范--广固之战。

    前燕立国的第二年,即350年,段氏鲜卑首领段兰之子段龕,乘后赵內乱、冉閔屠羯族建魏之机,统帅其部眾南迁至陈留(今河南开封市东)。7月,段龕又为自己找了个好地方。

    广固城。

    前文已有所提及,王弥的部將“山东王”曹嶷,在进入山东后,见都城临淄城池太大,四周又十分平旷而无险可守,就在今山东青州市境內筑起一座新城,把广县並入临淄县,然后把青州、齐郡、临淄县的军事行政机构都迁进新城裏,名唤广固城。

    广固城位於尧王山南,阳河之东,西靠崇山峻岭,北控千裏沃野,东瞰胶东半岛,南制通向淮沂的交通要津,易守难攻,成为兵家必爭之地。

    段龕占领广固,自称齐王,向东晋称臣。

    东晋自然乐不可支,向段龕发出空头委任状:镇北將军。从地图上看,当时的山东確实是南方东晋政权的北门户,这个封号恰如其分。

    段龕看中了广固城,人家前燕也看中了。

    当时,鲜卑慕容氏已进入幽、冀二州。前燕王慕容儁(俊)为对付盘踞在中原的羯赵政权,名义上也向东晋称臣。东晋很够意思,谁来投降都给封官,这次也给慕容俊发了个证书:都督河北诸军事,幽、冀、並、平四州牧。当然,这个与蒋委员长给土匪们四处发证一样,中將遍地走,两星烂大街,是空头的委任状。

    等到前燕攻灭羯赵、冉閔的势力后,已成为地跨幽、冀、並、平四州的强大政权,势力范围相当於当今中国东北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等地。大半个北中国都是我的了!慕容俊自觉翅膀硬了,豪气顿生,就连名义上受东晋领导都不屑了,直接自称为帝。

    称帝后,慕容俊把目光瞄准了广固城。发动战爭讲究个师出有名,部队才有士气。正愁找不到出师有名的机会,机会突然就来了。

    这个机会就是,段龕脑子进水,见慕容俊称帝,派人带书信给慕容俊,信中语重心长:我们本来都是东晋的臣子,你怎麽能称帝呢?这是不讲政治。

    力微休负重,遭难莫寻亲,人穷別说话,位卑莫劝人。水太深风太大,实力不行少说话。否则,就是没事找揍。

    355年11月,慕容俊拜慕容恪为大都督、抚军將军,尚书令阳騖为副將,兵锋直指广固,要收拾大舌头的段龕。

    鉴於广固城距离较远,且有黄河天堑,慕容俊对本次劳师远征自己心裏也没底,派人嘱咐慕容恪:如果段龕派兵依靠黄河天险拒守,你们过不了河的话,就別白白牺牲有生力量了,可攻打一下吕护就回来吧。

    吕护,是被慕容恪在鲁口之战中打的逃到野王(今河南沁阳)的,慕容俊的意思是:別太有压力,先定个赚它一个亿的小目標,不管能不能打著枣,能打一竿子安全回来就行。

    收到慕容俊的嘱托,慕容恪笑了笑。径直率燕军至黄河北岸,先派小股部队乘轻舟渡河,试探段军虚实。

    段龕的弟弟段羆驍勇善战,还算有点智谋,他给哥哥出了个主意:

    慕容恪极善用兵,燕军又人多势眾,如果他率军过了河到了城下,恐怕到时咱们投降他都不接受了。哥哥你应该在城內坐镇,我带主力部队守河,如果燕军渡河,我就率军进攻,如果战胜了,你再率军从城內出来支援扩大战果。如果我这边连河也守不住,那咱们干脆直接投降算了,还能被慕容俊封个燕国的万户侯当当,照样可以锦衣玉食,把妹泡吧。

    这个主意其实是很靠谱的,主旨是:有黄河天险咱就守守,天险都守不住的话,城干脆也就別守了。

    心裏没谱的人最易怒,只有对外投射出负面情绪,才能压抑住內心的虚弱。齜牙咧嘴能叫的狗不咬人,也是这个道理。段龕怒斥弟弟是机会主义、逃跑主义,不符合段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。段羆屡次规劝,段龕心烦,居然大义灭亲,將这个弟弟肉体灭绝了。

    五胡十六国时期,亲情尤其不值钱。

    段家內乱,慕容恪乘机率燕军迅速於356年正月渡过黄河,距广固城已仅有百余裏。段龕心怀革命的大无畏主义精神,率军3万人迎战,意图御敌於国门之外。

    初战,慕容恪即在淄水轻松击败段龕,擒获其另一个弟弟段钦,斩其右长史袁范等,俘虏段军数千。

    段龕逃回广固城,闭门固守。

    慕容恪並不著急攻城,他想活学活用毛爷爷战略思想:围点打援、开展统战工作。

    燕军开始在广固城外修高墙、挖深堑围城,然后广遣使者到山东省內、广固城四周各城招抚。重压之下,段龕的徐州刺史王腾身先士卒变节,於356年2月投降慕容恪。

    历史上一座城被围,能撑过5个月的不多。解放长春,国民党守军死撑了4个月零27天,最终城破;安史之乱的睢阳保卫战,发展到张勋杀妾给士兵充饥,人相食的地步,也不过撑了10个月;当然,宋抗元的襄阳保卫战(6年)、钓鱼城之战(20余年),是以险要换时间的特例。

    燕军连续围困广固城7个月,段龕实在撑不住,派人向名义上的上级、南方的东晋求援。356年8月,东晋派徐州刺史荀羡前往广固城解围。荀羡率军行至琅琊后,因畏惧燕军,驻军观察形势。

    恰巧,原属段氏鲜卑的徐州刺史,刚投降燕军的王腾带军攻打鄄城(今山东鄄城东北旧城集)。荀羡打鬼子心裏没底,打二鬼子部队还是很有把握的,在阳都(今山东沂南南)击斩王腾。算是给本次救援广固城做了个心理交代。

    长时间围城,不仅城裏的人撑不住,对围城的人也是种煎熬,毕竟大家拋家舍小的来这裏,就是想建功立业、抢劫发财,长时间这麽耗著,受不了。356年10月,燕军诸將聚集到慕容恪中军大帐,请求攻城。

    慕容恪的態度,就俩字--不行。

    诸將一个个按捺不住,纷纷找慕容恪理论:我们来这裏,几个月围著个破城墙,除了吃饭拉屎屁事不干,这能行?

    慕容恪只用了一番话,诸將就继续吃饭拉屎去了。

    兵无常势、水无常形。作战时根据具体情况,有的时候要缓以克敌,有的时候要有急而取之。如果敌人与我们势力差不多,而且还会有援军前来,那麽我们考虑到腹背受敌的危险,应该急攻。如果我们势力明显占优,而且敌人也没有援军,就应当困死他们(当羈縻守之,以待其毙)。

    慕容恪还为这战法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--兵法十围五攻,此之谓也。

    慕容恪接著理论联係实际分析目前战局:段龕对其部下们恩宠有加,部下们也很拥戴他。上次击败他,不是他的军队实力不行,只是因为他们指挥不得当。现在他们凭借天险,团结一心,战斗力一定会大大增强。我们如果强攻,肯定能攻下,但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。不如长时间围困,困死他们。

    眾人想了想,都说:还是你高!呼啦散去。

    不久,广固城內路弹尽粮绝,最后甚至人相食。段龕认识到,再这样下去,广固城就成光杆城了,硬著头皮率军出战吧。

    慕容恪等得就是这一天。前燕大军將段龕团团围住,一顿胖揍。段龕拚死突围,单骑逃回城中。11月,投降。

    慕容恪平定齐地,留慕容尘镇广固,率军而还。

    在广固之战中,慕容恪运用长围久困战法,待其食尽,遂轻易攻取坚城。

    后世有个儒生出身的统帅,学到了慕容恪围困战的精髓,並將之总结为“结硬寨、打呆仗”。打仗时,不断学耗子刨长堑挖壕沟,居然靠此平定內乱,成为古今第一完人。没错,此人叫曾国藩。

    別人的部队叫军队,而曾国藩的湘军更像是建筑队。每天行军最多不超过4个小时,只前进30公裏,大部分时间在做一件事。

    挖沟。每天扎下营盘后,不管部队多麽疲劳,必须先环绕营地,挖出两道深深的槽沟。沿著槽沟,再筑起两道高墙,形成防卫工事。每天晚上把部队分成三班倒,轮流站岗,叫做“站墙子”。

    这是防止太平军的突袭。因为,太平军打仗方法,大部分参照的是九年制兵法义务教育课外读物--《三国演义》,学的都是“甘兴霸百骑劫曹营”之类的突袭战法。

    不仅是行军防守,老曾攻城时也这样。一般不主动强攻,绕城挖两道深深的壕沟。干嘛挖两道?一道防止城裏的人跑了,一道防止外面的人攻进来,他率军在两道圆圈交叉的环形地段驻守。就这麽耗著,耗几个月,把城裏人逼出来,又反攻为守。

    太平军,就是被老曾这样一道道的壕沟给生生箍死的。

    学生李鸿章曾到老师曾国藩营中参观,很诧异:这是军队还是建筑队?怎麽跟后世城市裏的“寻思军”和“扒路军”似的,一寻思就扒路换管子?小李刚开始对老师这种笨拙的打法很不以为然,可看到曾国藩用这种一步一个沟的笨办法,消灭了一支又一支的太平军,又深感佩服。

    做学问踏实的人,打仗也踏实。“半个圣人”曾国藩这样,慕容恪亦然。

    358年10月,东晋泰山太守诸葛攸进攻前燕东郡(今河南濮阳西南)。慕容恪统阳騖、慕容臧率兵进击,轻松击溃这股北伐军。诸葛攸退回泰山(今山东泰安东),慕容恪乘胜渡过黄河,反占了东晋的部分土地,留军镇守。

    自此,前燕辖境迅速延至黄河以南,对东晋构成了威胁。

    (7)野王之战。

    361年2月,鲁口之战中被慕容恪打跑到野王(今河南沁阳)的寧南將军吕护,暗中投靠南方,被东晋封为前將军、冀州刺史,並合谋由吕护引东晋军,偷袭燕都鄴城(今河北临漳西南)。

    吕护等还没实际行动,情报工作搞的不错的慕容恪就获悉了。361年3月,燕国先发制人,慕容恪率军5万,燕国另一大將皇甫真率兵1万,进兵至野王城外,吕护自知不敌,遂城门紧闭固守。

    此战与广固之战过程出奇的相似。

    先是燕国护军將军傅顏扮演愣头青角色,要求急攻:广固之战咱们采取了围困战的策略,是因为广固城坚固,现在小小的野王城再不急攻,也太浪费大军的军费了。

    慕容恪继续扮演“结硬寨、打呆仗”的战术讲师角色:吕护诡计多端,逼急了战斗力也不容小覷。野王现在死城一座,就是采取围困战也不用多久就能克之。这叫做兵不血刃,坐以制胜也。

    燕军工兵部队继续成为主力,在野王城外修筑深沟高垒,沟挖好后,6万燕军坐在土围子上,开始对野王城进行惨无人道的围观。

    到7月份,野王城已被惨无人道的围观了4个月。內无粮草、外无救兵,吕护坚持不住,令部將张兴率领数千部队出城迎战,很快被憋坏了的愣头青傅顏部击溃,张兴本人也被砍了脑袋。

    当夜,吕护硬著头皮率城中部队突围。突围口,选择了黄甫真阵营。皇甫真部既然参加了围城,就对城內突围早有准备,吕护部一时冲不出去。

    冲不出去可就麻烦了。慕容恪部从侧翼掩杀过来,突围军被包了饺子。吕护在亲兵的拚死保护下,仅以身免,单骑逃往滎阳(今河南滎阳东北),燕军轻松攻克野王。

    坐中静,破焦虑之贼;舍中得,破欲望之贼;事上练,破犹豫之贼;三贼皆破,则万事皆成。

    慕容恪善於围困战,但並不等於其攻城战不行。很快他就果断的、毫不犹豫的发起了一场战果辉煌的攻城战,而且攻克的是一座大城、历史名城,中国的一处万年战略CBD。

    “千年帝都、华夏圣城、文明之源、九州之腹、天下之中”,中国唯一一座被称为神都(神州大地之首都)的城,哪座?

    洛阳。

    北京、南京、西安、洛阳,中国历代帝王最青睞的四座城市,为何单单洛阳被称为神都?我们一个个来看。

    1.西安。古代帝王迷恋星象学,哪个地方最適合观星?长安。长安在秦汉时期已经发展起来,共有13个朝代將西安作为国都,其在西汉、唐朝时更是达到鼎盛。尤其是唐朝,把西安弄成国际化大都市,堪比纽约。其文化底蕴之深厚,至今令世界各国侧目。1998年,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第一站就选择在西安。在以肥为美的唐代,长安囤积了无数丰腴嫵媚的美女,而莱文斯基也不瘦。

    另外,西安位於关中腹地,且有渭河天险。北有千裏黄土高原,南有大秦岭,东有历史第一雄关潼关,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。当年日本侵华,意图占领西安,数次均未能得逞,足以显示其位置之险要。

    2.南京。兴盛於东吴孙权,历史上被誉为6朝古都,到了近代太平天国、民国这两个时期,又两次被定为国都。土地肥沃、交通发达,拥有无比辉煌的经济和文化荣耀,又有长江天险,被称为虎踞龙盘之地。

    3.北京。元大都时开始成为国际化大都市,经济文化亦开始腾飞。四周有燕山等崇山峻岭阻隔,可构成天然的防御屏障。明清两朝亦在此定都。

    4.洛阳。处於中原腹地,经济文化自始辉煌。同时,是关中与中原地区的纽带,历来都是兵家必爭的战略CBD。

    可见,四大古都在经济、文化、地理位置上均有其优势。但,南京、北京、西安各自有明显的短板。

    1.南京。南京历史履历非常辉煌,东吴、东晋、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、五代时期的南唐、明、太平天国、民国,都曾定都於此。然而,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在此建都的朝代大部分是割据政权且大多数是“短命王朝”。原因?

    主要原因,即是地理位置及地缘关係有缺陷。缺陷有两个:一是长江河道水流不急,只要北方能组织好渡江工具,或者绕过长江入海口,从浙江、福建登陆,长江防线即形同虚设。鸦片战爭时的英军能迅速陈兵南京下关江面,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二是地处江南,地势较低且缺少崇山峻岭的保护。东南面濒临东海,南面、西面均无阻隔,从南面、西面的陆路进攻毫无天险阻拦。因此,南京实在不能算一块易守难攻之地,作为首都,不够安全。

    明朝不是割据政权也定都於此?那你得看看朱重八的老家在哪裏,在凤阳,离南京不到200公裏。老蒋?他的主要势力和老本都在江浙,而且仅是形式上完成统一,他不定都南京定都哪裏?

    2.北京。在北京定都的封建王朝有金、元、明、清,看出规律没有?四大朝代有三个是少数民族政权。唯一的一个汉人政权,还是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的。

    朱棣迁都的原因,一是其本人就在北京发家的,二是明朝虽然消灭了元朝,可蒙古各个部落,依然对南下不死心,將首都定於北京,有利於强化对於北方边境的防守,这就是所谓的“天子守国门”。

    可见,游牧民族最喜欢定都北京,因为这裏是北方,离他们老家近,再者他们也不习惯南方的气候。可是,要知道,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哪裏?黄河流域。而北京,离文明中心有些远。其更受游牧民族定都所喜爱,正印证了这一点。

    3.西安。西安的短板在哪裏?无论是经济、文化、地理、地缘,似乎没有短板。似乎没有,但確实有。它的短板是,交通不便。一道潼关把西安锁住,但也锁住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往关中的通道。不信?不信你就坐火车去趟西安,就什麽都明白了。一路上,基本上不是在出隧道,就是在入隧道,忽明忽暗的钻了一洞又一洞,道裏看车,车中看道,你分辨不出这变幻莫测的世界。出了隧道段一眼望去,那真是一道道的沟沟一道道梁,曲曲弯弯咋就这麽长。这还是现代有隧道、有火车的情况下,古代全靠两脚或四蹄丈量去西安的山路,不可想象。

    而洛阳呢?洛阳,关中与中原地区的纽带,唐朝著名的风水天文大师袁天罡认为,洛阳盘龙臥凤,自古就有帝王之气。而且,历史上有个奇怪的现象,定都长安的封建王朝一旦长安被攻破,统治者就会逃窜到洛阳,异常顺溜,异常丝滑,譬如汉献帝。而周平王、隋煬帝、武则天三位大佬,则干脆直接將都城从西安迁到了洛阳。

    洛阳,文气极重,孔子在这裏著书立说,班固、陈寿都在这裏写作。还有一个大儒,在洛阳挖了个地窖,埋头爬格子近20年,终於写出了一本惊世著作—《资治通鉴》。书成后两年,这个大儒也掛了,终年67岁。没错,这个用生命在写作的大儒,就是小时候抡大石头砸缸勇救落缸儿童那个。

    洛阳,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,周围有郁山、邙山、龙门山、嵩山等十多座山脉。境內河川密布,黄河、洛河、伊河、清河、磁河等十余条河流蜿蜒其间,分属黄河、淮河、长江三大水係,有“四面环山六水並流、八关都邑、十省通衢”之称。

    洛阳,地处中原,西依秦岭,出函谷关就是关中秦川,东临嵩岳,北靠太行山且有黄河之险,南望伏牛山(秦岭山脉东段延伸的山脉之一,淮河与汉江的分水岭),真可谓“河山拱戴,形势甲於天下”。

    洛阳,神都的称谓,只有你能担得起。

    365年2月,慕容恪把目光瞄向了洛阳。他还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攻城的好搭档—燕国吴王慕容垂,此子也係五胡十六国时代的一枚耀眼巨星,后文有敘。

    这次,慕容恪没搞围观式攻城,而是直接做了攻城动员:你们不是老抱怨我不打攻城战吗?现在给你们个机会。如今,洛阳城虽然高,可守军力量不行,攻吧,谁也不许装孬种。

    慕容恪为何一反常態常態?因为,情报工作给了他信心。洛阳城內的守军兵力单薄,只有500人。

    前燕军刚逼近洛阳的时候,洛阳的守將还是冠军將军陈佑。陈佑的兵力也不多,只有两千人。后来陈佑也跑了,守军只剩了500人,守將换成了沈劲。

    洛阳如此重镇,东晋脑子进水了,为何只派这麽点儿兵力镇守?

    不是不想派,是真没人愿意来。东晋內部真心北伐的人太少,都不愿到这个桥头堡、前沿阵地来冒险镇守。谁愿意整天端著饭碗都提心吊胆?

    后赵皇帝石虎死后,內乱不已,东晋想乘机出兵河、洛,精挑细选,选了著名的琅琊王氏的王胡之(荆州刺史王廙之子)为西中郎將,平北將军、司州刺史,镇守洛阳。

    王胡之的態度?我我,我身体不好……。不久,王胡之居然死了,也不知是病死的还是嚇死的。

    从此,东晋的司州刺史职位长期空缺,没人愿意干,高配到正省级待遇也不行。

    即使是下节讲到的东晋梟雄桓温,也没派太多兵力来支援洛阳。也许是出於战略考虑,也许是想保存实力,他,选择驻扎在合肥,离洛阳千裏之外。

    危难见义,一个叫沈劲的出马了。

    沈劲,字世坚,吴兴武康人,老家浙江湖州,他主动向朝廷申请,来洛阳当陈佑的副手。沈劲不仅自己去洛阳,而且,还是带著自己招募的一千多人过去的。

    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沈劲为何有此举动?

    为了洗刷耻辱,家族的耻辱。

    沈劲家族的耻辱,源於其父亲。其父叫沈充,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臣贼子之一。

    了解南北朝历史的都知道东晋的王敦之乱。琅琊王氏的王敦仗著自己家族帮著司马氏建立东晋的卓越功勋,不把皇帝放在眼裏,皇帝有什麽事儿做的令其不满意了,经常到建康找皇帝论道论道,当然,每次都是带著兵打过来的。

    沈充,就是王敦的死党。王敦最后一次找皇帝论道失败后,沈充被杀,沈劲被老乡们藏起来,躲过杀身之祸。

    朝廷选中王胡之镇守洛阳后,老王不想去。不想去就不去唄,结果老王不厚道,己所不欲偏施於人,上表推荐了沈劲去。

    沈劲知道,去洛阳面对慕容恪的虎狼之师,是十死无生。可鉴於父亲沈充死於非义,他还是决定用生命,来洗刷家族的耻辱。他,出资招募了一千壮士,上表朝廷,主动要求去洛阳当守將、冠军將军陈佑的副手(冠军长史)。

    有人愿意主动去前线,还自己带人过去,朝廷当然批准了。就这样,沈劲带著招募的一千人到了洛阳,加上陈佑的两千人,三千人还是勉强可以守城的。

    然而,沈劲刚到洛阳,陈佑就跑了,而且是带著手下人跑的,理由还很充分--我去救援许昌去。

    自己的活儿还没干好,还说去帮其他人干活儿的,这样的人肯定不是雷锋,而是雷克萨斯--跑路的。

    陈佑跑了,而且是带人跑的,给沈劲留下了多少人?五百。

    公元前480年,波斯、希腊之间的温泉关战役,成就了斯巴达300勇士的悲壮。不过这种悲壮是传奇文学和影视剧们造出来的。真相是:波斯军队虽有数十万之眾(20万-50万),但希腊方面的守军绝不止300人。依据“历史之父”希罗多德的记载,希腊方面的守军共有6700人,其中有299名斯巴达皇家卫队战士,这就是斯巴达300孤军勇士的神话来源。

    而沈劲,確確实实只有500人。这500人,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慕容恪的虎狼之师的。

    3月,洛阳城陷落,沈劲被擒。

    慕容恪见到沈劲,为其气度所折服,想收降他(恪奇而將宥之),但中军將军慕容虔劝慕容恪:劲虽奇士,观其誌度,终不为人用。今若赦之,必为后患。

    慕容恪想了想,还是斩了沈劲。

    沈劲没有白死,他用自己的忠义洗刷了家族的耻辱,东晋朝廷解除了对沈家的禁錮,沈劲的子孙也得以入仕,成为朝廷官员。为了子孙入编政审能通过,沈劲兑上了自己的命。当今,人一旦受过刑事处罚,子孙费劲巴力的考上编制,一政审就芭比Q了。这种类似连坐的制度以后会不会有变化?拭目以待。

    慕容恪夺取洛阳后,乘胜追击略地至崤、澠,兵锋直指关中地区。

    此时关中地区是谁的地盘?东家是氐族人建立的前秦,话事人也是一代梟雄,名字叫苻坚。燕军兵锋实在太盛,苻坚亲自率军到陕城布防,准备亲自与大神慕容恪过过招。但不久,慕容恪就出於战略考虑率军撤回了鄴城,两位大佬没交成手。

    二、德、廉考核

    359年12月,燕主慕容俊病危。环顾左右,慕容恪是最值得托孤的大臣。

    显然,慕容俊读过六七十年前成书的一本历史巨著-《三国誌》,知道刘备玩的托孤诸葛亮的那一出戏效果极佳,就照抄了一遍。

    慕容俊:我已病入膏肓,自知將不久於人世,人命天定,没什麽可怨恨的。但现在,我大燕形势未定(分析了一下,燕国当时的劲敌主要是前秦和东晋),太子又年幼能力不行,我就把社稷托付给你吧。

    慕容恪显然也读过这一段,配合的很好:不行不行(估计还得装作很急的样子双手直摆)!正统不能乱!太子虽然年幼,但是跟您一样天赋极高,定能担当天子之任。

    慕容俊怒道(心裏笑出声):你我兄弟之间用的著虚偽客套吗?大燕就给你了!

    慕容恪:若陛下看得起我慕容恪,认为我有能力担任托孤大臣,我怎麽能不殫精竭虑的辅佐少主?您就放心好了!

    慕容俊达到试探的目的,满面溢光,大有回光返照之意:有你担当托孤大臣,如周公一样辅佐少主,我还担心什麽!

    360年正月,慕容俊放心的闭了眼,年仅10岁的太子慕容暐即位。辅政大臣有四:太宰慕容恪,辅臣之首,负责处理朝政大事。太傅慕容评、太保阳騖、太师慕舆根,参辅朝政。

    除了辅政BIG4,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。此人虽不是辅臣,可身份特殊,在前燕的政事中起著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 慕容暐的老妈,太后可足浑氏。

    皇帝年幼,辅政BIG4加上太后可足浑氏的组团执政,能使大燕帝国的政治机器丝滑的运转吗?

    基於历史文化的不同,欧洲自奴隶制社会中就有民主政治。譬如,雅典的民主制。而在中国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历史上,但凡是组团执政的,定有不消停的人在其中捣乱,哪怕是上层小范围的民主都很难行通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是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
    雅典位於中东和欧洲之交,三面临海,商业活动十分活跃,人员流动相对较大。流动人口、商业活动怎麽管?协商。

    这个很好理解,中国目前能自发诞生的自律、自管、自己解决纠纷的组织是什麽?就是商人们的商会,你因与朋友产生经济纠纷而花高价钱去搞仲裁的仲裁院,其实就源於这种商会。由自发性的民间组织商会,演化成能制作具有司法强制执行力仲裁裁决的准司法机构,没想到吧?所以,以商业为中心的雅典能诞生民主政治,哪怕它处於奴隶制社会。

    而中国呢?奴隶制社会、封建制社会的中国的经济形式,除了种地就是放牧,士、农、工、商,商排末位,商业不发达。种地的农耕文明,除了逃荒外人口基本不流动,定居,於是安分定居的一群人逐渐形成了村落、城市。安分定居的人定向繁衍,形成了血缘宗法关係,家长说了算,族长说了算,逐渐到全国的家长--皇帝说了算。

    而放牧的游牧民族呢?虽然为了追逐丰美的水草,人口流动大些,可那也是整体流动,整个族群流动,不像商业社会中一个人揣著钱到处出溜。另外,为了与外族打仗抢草地,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领导、指挥族群,而不是诞生一个“元老院”一群人七嘴八舌的商量著来。

    因此,中国奴隶制社会、封建制社会没有民主的土壤,哪怕是稍微带点民主色彩的禪让制,也只经过了尧、舜、禹三代传承,就被禹的儿子启一权杖给打的粉碎。

    辅政BIG4加上太后可足浑氏的组团执政,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,执政集团中有个人公然破坏组团制,逼著慕容恪搞独裁。

    此人就是,太师慕舆根。

    人与人一旦地位相似,就容易产生比较长短之心,这是灵长目群居动物所特有的心性。都是先朝重臣,慕舆根既不服慕容恪为辅臣之首,又不服太后可足浑氏常干预政事,对两者都看不顺眼。

    慕容恪权威甚重?正好可利用一下。

    某日,酒宴上,慕舆根点炮慕容恪:当今皇上年幼,太后啥也不懂还老干预政事,当年西晋的辅政大臣杨骏,是如何被皇后贾南风弄死的,还记得吧?大燕有今天之格局,你居功至伟,再说,兄终弟及也是有理论依据的,不如你废掉幼主当皇帝,我们都支持你。

    慕容恪一个激楞:喝多了你?当今大燕四海一平,你我都是先帝看重的宰辅之臣,怎能有此想法?忘了先帝之言了?!

    慕舆根悻悻而退。

    慕容恪为人厚道,没有將此事捅给太后,却告诉了自己最为看重的一个心腹。此人,就是慕容垂,后来延续大燕命脉者。慕容垂,人狠话也不少,劝慕容恪趁机诛杀慕舆根。慕容恪则以大局为重,没有同意。

    慕容恪暂时放过了慕舆根,慕舆根却並没有消停。他向太后可足浑氏和燕少主慕容暐请示:太宰慕容恪、太傅慕容评將图谋不轨,请准我率御林军诛之。

    太后可足浑氏?居然同意了,典型的头发长脑回路短。

    幸亏,皇帝慕容暐年龄虽小可並不糊涂,极力反对:太宰慕容恪、太傅慕容评,先朝重臣,而且是宗室本家。老爸亲自挑选辅佐我的,怎麽能作乱?

    另外,慕容暐还缀上一句更狠的:恐怕是太师你,有別的想法吧?!

    慕容暐心裏明白,以慕容恪的权威军威,要反早就反了。再看太傅慕容评,他本来就位极人臣,冒著杀头的危险造反换个差不多的职位,傻子?辅臣的老三告辅臣的老大、老二谋反,意图不是很明显?

    这种智商税,慕容暐是不想交的。

    两次挑事儿不成,慕舆根並未停止折腾,最终令慕容恪实在忍无可忍。

    某日,慕舆根面见太后可足浑氏和慕容暐:如今中原萧条,强敌环伺,国家说不定哪天就没了,我们不如回鲜卑的故土。

    关於慕舆根的动机,司马懿的后代写的《资治通鉴》上说是其思恋故土,然而,这说法实在是大大的可疑。

    细究崛起於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,有个不同於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,那就是极其重视老家的建设,即使逐鹿中原后在中原站稳了脚跟,也不忘把东北老家打造成乱世避难所。最典型的就是满清政府,极其重视龙兴之地东北的建设,其他地方设置的是巡抚、总督,满族人汉人皆可担任。在东北设置的则是寧古塔將军、辽东將军、黑龙江將军、盛京將军等,只有旗人才能担任,而且必须是皇帝的心腹。1668年,为了防止汉人入关稀释旗人人口,满清政府更是直接下达了禁封政策,禁止汉人入关,这个政策一直施行了两百多年。

    鲜卑政权在中原一有难就想逃回东北老家的史实,不止发生了一例,后文都会陆续提到。可那都是有难的情况下,而目前大燕在慕容恪的一手打造下,在中原的影响力如日中天,这时跑回老家干什麽?中原的繁华、適宜的气候,实在是一入冬就动輒零下十几度几十度的东北所不能比,慕舆根在烟花柳巷的中原当三公当腻歪了,想回寒凉的北国当放羊的头儿去?

    因此,《资治通鉴》所谓的慕舆根思恋故土的说法,实在经不起推敲。综合慕舆根之前表现来看,其动机应该还是想趁乱篡位,想在流动中浑水摸鱼趁机另立中央。

    不管什麽动机,慕容恪为前燕的稳定和谐局面著想,已实在不能容忍慕舆根一二再、再而三的整事儿。

    要想做好老大,境界、能力、手段三者缺一不可。境界是降服高手的,能力是降服普通人的,而手段,是降服小人的。

    慕容恪与慕容评一商量,上报慕舆根的罪状后,派侍中皇甫真、护军傅顏將慕舆根及其老婆孩子、心腹同党统统抓获,全部处决。

    慕舆根终於“折腾死”。

    新皇帝刚登基,就有前朝重臣被诛,前燕一时人心惶惶,暗流涌动。为安定人心,慕容恪表现出了“影帝”本色。

    除掉慕舆根后,慕容恪每次出入朝堂、府邸,都是一个人,不带任何护卫。言谈举止神情,与以往没有任何不同。部下劝慕容恪在非常时期应加强护卫力量,慕容影帝说:发生了这档子事,朝廷內外人心惶惶也是正常的,如果我作为朝臣之首这时都hold不住,政局还能稳定?

    果然,因慕容恪hold的住,坦诚、坦荡,前燕诸方势力情绪也都逐渐稳定下来,大燕帝国的政治机器又恢复了正常的运转。

    三、组织能力考察

    作为前燕的宰辅大臣,慕容恪一直在寻找能为前燕所用的可造之材。他最为看重的人,就是吴王慕容垂。

    352年,前燕皇帝慕容俊尚在世时,慕容恪便联合抚军將军慕容军、左將军慕容彪,共同向慕容俊举荐慕容垂,慕容垂得以升迁为为安东將军、北冀州剌史,镇常山。

    360年3月,慕容恪平定慕舆根之乱后,任命慕容垂为征南將军、都督河南诸军事、兗州牧、荆州刺史,镇梁国之蠡台。

    慕容恪攻打完洛阳回军时,又任命慕容垂为都督荆、扬、洛、徐、兗、豫、雍、益、凉、秦十州诸军事、征南大將军、荆州牧,镇鲁阳。

    慕容恪还时常向幼主慕容暐举荐:吴王慕容垂之才,强我十倍。先帝不过是看我比其年长,才先任命我为宰辅,等我死后,慕容垂可接宰辅之职。

    366年7月19日,十六国第一名將慕容恪病逝,临终前,前燕皇帝慕容暐亲临病床前,慰问並问之以后事。

    少主权威尚未树立,前秦、东晋又虎视眈眈,国家局势未稳,慕容恪深忧之,再次向慕容暐推荐慕容垂作为自己的接班人:臣闻报恩莫大荐士,吴王经天纬地之才,文武兼备,管仲、萧何一样的人物,若有他辅佐,国之幸甚,不然,我怕前秦、东晋必覬覦我大燕江山。

    慕容恪言终而卒,年仅45岁。

    慕容恪一生纵横北国,击石虎、袭麻秋、扫宇文、震高丽、平扶余、灭冉魏、困广固、拔洛阳,见证和造就了前燕的由弱变强。辅佐幼主,行周霍之行,有诸葛孔明之风,十六国第一名臣当之无愧!

    慕容俊死时,东晋诸臣弹冠相庆,都认为有机可乘(中原可图矣)。只有一名梟雄头脑清醒:慕容恪尚存,所忧方为大尔!此梟雄,下一章有专述。

    斗转星移、逝者如斯,慕容恪虽英年早逝,可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位十六国第一名臣:

    王猛:慕容玄恭信奇士也,可谓古之遗爱矣!

    崔浩:慕容恪之辅少主,慕容暐之霍光也;

    王夫之:五胡…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,唯慕容恪乎!..呜呼!惻悱之言,自其中发,功成而人免於死,恪可不谓夷中之錚錚者乎!

    陈普:

    霜雹风沙杂乱飞,段龕地下见春归。

    时来但处周公位,历举华人百世希。

    慕容恪去世后,前燕也开始逐渐没落。虽然其泣血荐吴王,慕容垂在其推荐下,在一定时期也受到过重用。然而,太后可足浑氏一直对慕容垂不感冒,慕容评等人也妒忌慕容垂的战功,特別是在击败北伐的桓温后(后敘),慕容垂在前燕居然落得个无立锥之地,回东北老家也不得,只得投奔前秦。

    而慕容垂出走后,前燕也很快便被前秦所灭。

    直至淝水之战后,慕容垂才又纠集鲜卑慕容部族,重建大燕国,建都中山,史称后燕,並於394年基本统一关东,虽於397年战败退出中原,但仍展示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,足见当年慕容恪之慧眼识人。

    慕容恪之於慕容垂,若拿古人作比较,诸葛孔明之於姜伯约;若拿现代人作比较,周公之於邓公。你觉得呢?

    顶点小说网首发